人才盘点: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抓手与2023年国资委工作会议的战略布局
国企人才梳理工作迫在眉睫。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,许多国有企业正遭遇技术团队经验匮乏、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挑战,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。接下来,我将详细讨论国企人才梳理的相关事宜。
能力缺口凸显
某央企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团队中,有六成成员缺乏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经验。这一现象反映出,在技术快速变革的今天,国有企业技术团队的能力出现了断裂,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。如果不及时弥补这一能力差距,将会限制国有企业在新兴领域的成长。某省的国有企业尝试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,但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,市场化招聘遭遇障碍,这也再次强调了准确识别人才能力的重要性。
治理需求急迫
国企治理现代化需加强董事会建设及推进三项制度改革,构建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。然而,目前不少国企在此领域尚有不足。缺乏健全的人才评价体系,造成人才管理上的混乱。若能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,将有助于提升国企的管理效能和决策的科学性,使其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。
转型矛盾突出
国资委规定国有企业的数字化人才比例需超过15%,然而,大多数国企中传统产业人才的比例却超过了70%。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愈发突出。许多国企正遭遇人才转型的难题,难以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节奏。若不解决这一矛盾,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。
效能提升有道
一些国企的平均创收只有行业领头羊的三分之一。一家交通建设公司在人才梳理后发现,有30%的岗位职责存在重复,经过调整后,人均效率提高了26%。这表明人才梳理有助于发掘企业的潜在潜力。在一家汽车集团向电动化转型过程中,通过人才梳理重新组建了研发团队,使得新能源项目的周期缩短了30%,这也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。
实施要点明确
某大型家电企业采用GE C模式调整管理层,剔除20%的不达标管理者,并吸纳业界精英,从而改善了管理团队。在DDI评估中心对一家互联网公司进行技术评估时,发现其中32%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创新思维方面存在不足。通过开展“红蓝军对抗”模拟训练,有针对性地强化这些短板,进而提高了团队的整体实力。
实践案例丰富
某轨道交通集团借助IPE系统量化岗位价值,成功将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从18%降至5%,有效稳固了人才队伍。而在一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,通过人才画像技术精准选拔市场化高管,使得董事会决策效率提高了40%,为其他混改企业的人才管理提供了成功经验。
然而,国有企业在人才盘点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长效机制的不足。有六成企业的盘点结果并未与用人决策相连接,比如某航空公司的70%人才档案未被有效利用,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。企业有必要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,提升人才盘点结果的运用效率。此外,还需加强数据共享和知识传递。例如,某能源央企建立了安全数据平台,决策效率提升了40%;某建筑集团则培养了内部盘点专家,主导了市场化的人才选拔。
你觉得国有企业在进行人才评估时可能会遭遇哪些挑战?期待大家给予文章点赞、转发,并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。